气候变化与粮食安全
发布时间::2016-10-31  来源:   浏览次数:   字体大小:【

  全球气候变化是当前国际社会和人类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最严峻的环境问题。我国是受气候变化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气候变化对我国的影响主要体现为极端天气和气候灾害频发、粮食产量与国民经济总量减少、生态系统承受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减弱,进而威胁国家粮食安全。
  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气候多样,农业尤其是粮食生产是以作物种植为基础,因此,对气候变化的响应非常敏感。事实上,农业是我国受气候变化影响最大的产业部门。2006 年夏季长江中上游地区尤其是四川重庆发生重旱;2008年我国南方遭遇冰雪灾害影响,大片越冬蔬菜作物损失惨重;2009年我国北方冬小麦主产区遭遇严重干旱;2010年我国西南地区发生严重干旱和华北平原倒春寒;2013年8月我国东北地区尤其是三江平原地区遭受近50多年来的洪涝大灾害。气候变化对我国粮食生产系统已经产生了较复杂广泛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还将持续下去。
  光、温、水、热等气候资源条件是农业尤其是粮食生产的基本条件。气候变化直接导致这些气候资源条件的变化,导致农作物物候发生变化。在气温升高情况下,作物生长期间土壤温度也会随着升高。同时降水量季节分布不均,也导致土壤水分发生的变化,从而使土壤微生物活动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这种变化将改变土壤微生物对土壤有机质和养分的分解速度,加速土壤养分变化和土壤肥力变化。在长期变暖趋势情景下,农田土壤有机质含量将会减少,土壤肥力也会有所下降。因此,加强农田秸秆还田和增施有机肥,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农作措施之一。
  大气 CO2含量升高,对作物呼吸、土壤肥力供给、作物有效光合辐射量和光合作用效率、作物干物质形成与存储、作物产量形成与产品品质等都产生许多明显的影响。全国范围内的近地表气温多年持续升高,使各主要农区农业气候资源尤其是光温热条件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促进了我国农作物种植制度、生产经营方式和结构布局的演变,喜温高产作物的种植区域向北和向高海拔地区推移,使现行的多熟制北界北移,复种面积可以有较大幅度的提高。由于气温升高引起的干旱化,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整个农业生产的布局。
  农业生态系统不仅包括农作物,同时还包括对农作物高度依赖的农业病虫害。气候变化对农业病虫害流行暴发也有很大影响改变。气候变暖尤其是暖冬,将有利于许多昆虫 (如稻飞虱和玉米螟) 安全越冬,并且安全越冬的范围也在扩大,进而会加重来年病虫害发生的机会和程度。暖冬对稻飞虱等作物害虫安全越冬十分有利,使他们在来年能够迅速繁殖,产生危害。春暖有利于害虫提早苏醒、发育和繁殖,增加害虫的繁殖代数,进而加剧其危害程度。
  气候变暖不是均匀地发生,而是有些地方表现得更加明显,有些而可能表现较弱。这种区域异质性增温,往往会导致极端气候事件发生,形成农业旱涝等灾害。1990~2011年我国农业旱灾强度为13%左右,农业旱灾造成的粮食减产损失约为2600万t/年,比一个中等省份 (如河北) 的粮食总产量还多,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大约5.2%,全国每年有 2400万hm2农作物播种面积受到不同程度的旱灾危害。此外,气候变化造成的干旱也是我国西北干旱区农田盐碱化危害的重要原因。在气候干旱加剧的作用下,农田土壤地下水沿毛细管上升蒸发,把下层的许多盐碱带到了耕作层上来形成积聚,造成了农田盐碱化,对农田生产能力的破坏很大。
  气候变化尤其是气温升高和降雨异常,将直接影响到农作物生长发育所依赖的光、温、热、水等资源因素时空分布的变化,导致粮食产出发生波动,增加农业生产成本,进而影响主要农区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当前,全球气候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气候变化导致自然灾害和环境问题日益增多,给粮食和农业领域带来诸多不利影响。同时,人口的持续稳定增长将导致粮食需求呈刚性增长态势,需要我们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从粮食生产、收获、储藏、加工、包装、运输、消费等各个环节入手,推动构建能够适应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粮食供应保障系统,促进粮食减损增效,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打印本页】【加入收藏】【关  闭】
主办:江苏省365最新备用网址
主办单位:江苏省365最新备用网址 承办单位:江苏省盐城市粮食行业协会 电子信箱:yclsj666@163.com
备案号:苏ICP备09042975号 技术支持:南京南大尚诚软件科技有限公司